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浪潮之巅 第一章帝国的余辉(AT&T)(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3日 14:03  创业时代

  新浪创业编者按:在谷歌黑板报上看到吴军的这系列文章是几个月以前的事情,尽管此前已经看过很多描述美国硅谷的精彩文章,但吴军作为一名科学家独到的视角观察,令我感到耳目一新,每次《浪潮之巅》系列文章更新后,也是迫不及待地阅读,从中学到了公司创办、商业抉择,乃至方方面面的前辈经验。我们迫不及待想要与读者们共同分享。

  本周,我们获得了谷歌中国独家全文连载授权,期望让更多的网友、更多的创业者们分享这些前人的经验。吴军还将陆续为《浪潮之巅》写下新的篇章。如果在阅读过程中,觉得还想了解哪些硅谷经验,我们欢迎您来信(jinlei@staff.sina.com.cn)告知,我们将把您的宝贵意见转达给吴军先生。

  谷歌黑板报编者按:当吴军跟我谈起想写这个《浪潮之巅》系列的时候,心中吃了一惊也有很多感动。吃惊是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吴军是谷歌的研究员、是《数学之美》的作者、是一个科学家,很难想象关注学术领域的他对商业领域也有着自己的观察。感动是因为收到第一篇文章,通读下来,感觉这些故事编纂起来出一本书也不为过!但他却投给我们这个“小小”的黑板报。读完文章受益颇丰,所以迫不及待的想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也要借这短短的文字表达对吴军的谢意。最后,因为文章篇幅比较长,只能分几次刊出,为了帮助大家阅读和查找方便,我们单列了“浪潮之巅”栏目以期能够解决分次刊出带来的困扰。

  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处在了那个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随着波浪顺顺当当地向前漂个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十几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从一百年前算起,AT&T 公司、IBM 公司、苹果公司 (Apple)、英特尔 (Intel) 公司、微软 (Microsoft) 公司、思科公司 (Cisco) 公司、雅虎 (Yahoo) 公司和谷歌 (Google) 公司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者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它们都曾经是全球性的帝国,统治着自己所在的产业。

  这些公司里面大大小小的人在外人看来都是时代的幸运儿。因为,虽然对于一个公司来讲,赶上一次浪潮不能保证它长盛不衰;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讲,一生赶上这样一次浪潮就足够了。对于一个弄潮的年轻人来讲,最幸运的莫过于赶上一波大潮。要预测未来是很难的,但是看看过去和现在,我们也许能悟出一些道理。我愿意借谷歌黑板报的空间,将我这些年来看到的和听到的人和事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我会谈一谈我对每次浪潮的看法,对上述每个公司的看法,以及对其中关键人物的认识。在极度商业化的今天,科技的进步和商机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也要提到间接影响到科技浪潮的风险投资公司,诸如 KPCB 和红杉风投 (Sequoia) 以及百年来为科技捧场的投资银行,例如高盛 (Goldman Sachs) 等等。

  第一章 帝国的余辉 (AT&T)

  1. 百年帝国

浪潮之巅第一章帝国的余辉(AT&T)(一)

  上面的图片是在九十年代拍摄的美国新泽西州弗伦翰公园 (Florham Park) 日落的照片。弗伦翰公园占地十几平方公里,大多是芳草地和森林,在森林中央,是一片中等规模的临湖的工业园——这是笔者见到的最美丽的工业园。在那里,每天都能看到天鹅在湖中悠闲地游荡,不时可以见到野鹿出没。这里原是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 (Exxon-Mobil) 的地产,1996 年,这里来了一个新主人——美国电报和电话公司 (AT&T) 实验室。1995 年,如日中天的 AT&T 公司重组,分裂成 AT&T、朗讯和 NCR 三家公司。AT&T 下属的举世闻名的科研机构贝尔实验室也被一分为二。朗讯公司获得了一半的科研机构和贝尔实验室的名称。划归 AT&T 的一半研究室组成了 AT&T 实验室 (后来更名为香农实验室),从原来的茉莉山 (Murray Hills) 搬到了弗伦翰公园。在那里,出过十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 AT&T 实验室,像一颗进入晚年的恒星,爆发出极强的、但也是最后的光辉,然后就迅速的暗淡下来。十年后 AT&T 和朗讯公司分别被 SBC 公司和法国的阿尔卡特公司并购。十年前,我在 AT&T 实验室实习,当时大家的情绪都很高,实验室的气氛很像今天的谷歌。不少人的座位旁都放着上面这张美丽的夕阳照。现在想起来,它似乎预示着一个帝国的黄昏。

  说起美国电话和电报公司,即 AT&T 公司,在美国乃至在世界上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该公司由电话之父亚历山大∙贝尔创立于 1877 年。电话的发明和 AT&T 公司的建立,第一次实现了人类的远程实时的交互通信(虽然电报比电话出现的早,但它不是事实交互通信),并且使得平民百姓受益。从 AT&T 创立的第一天起,它就是龙头老大,直到它被收购的那一天。但是,AT&T 的扩展速度远比今天的人想象得慢得多。它用了十五年 (1892) 才将生意从纽约地区扩展到美国中部芝加哥地区(当时从纽约到芝加哥一分钟的通话费是两美元一分钟,而当时的一美元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五十美元。今天在美国打国际长途,也不过十美分一分钟)。三十八年后 (1915),它的生意扩展到全国(但是从纽约到旧金山的电话费高达七美元一分钟)。四十八年后的 1927,AT&T 的长途电话业务扩展到欧洲。

  一九二五年,AT&T 公司成立的研发机构贝尔实验室。贝尔实验室是历史最大的、最成功的私有实验室。由于 AT&T 公司从电信业获得了巨大的垄断利润,它拿出了产值的百分之三用于贝尔实验室的研发工作。(在很长时间里,贝尔实验室的人总是用不需为经费发愁这一条理由来吸引优秀的科学家到该实验室工作)这使得贝尔实验室不仅在通信领域长期执牛耳,而且在射电天文学、晶体管和半导体、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领先于世界。它著名的发明除电话本身外,还包括射电天文望远镜、晶体管、电子交换机、计算机的 Unix 操作系统和 C 语言等等。此外,贝尔实验室还发现了电子的波动性,发明了信息论,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铺设了第一条商用光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贝尔实验室不仅仅是信息领域科学家的首选工作单位,也是基础研究领域学者趋之若鹜的地方。那个时代进入贝尔实验室的人是很幸运的。如果是个人物,他可以成为业界的领袖,甚至得到诺贝尔奖、香农奖或者图灵奖。即使是一般的研究员和工程师,也会有很好的收入、可靠的退休保障以及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

  AT&T 在很长时间内垄断美国并且(通过北电)控制加拿大的电话业务。一九八四年,根据联邦反垄断法的要求,AT&T 的市话业务被分出去,根据地区划分成七个小的贝尔公司。七家小贝尔公司从事市话业务,而 AT&T 公司从事长途电话业务和通信设备的制造。贝尔实验室划给了 AT&T,从贝尔实验室分出一部分,称为贝尔核心 (Bell Core),划给七家小贝尔公司。不久,贝尔核心因为七个和尚无水喝,很快就推出了历史舞台,这当然是后话了。

  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这是 AT&T 走向衰落的开始。但我认为,AT&T 并没有因此而伤筋动骨。事实上,在接下来的十年里,AT&T 的业务得到长足的发展。虽然丢掉了市话服务,但是,它作为一个通信设备供应商,依然是市话通信设备几乎唯一的供货商。而且,虽然有 MCI 和 Sprint 两个长途电话竞争者,AT&T 仍然控制着美国大部分市场,利润十分可观,足以维持贝尔实验室高额的研发费用,使得 AT&T 在通信和半导体技术上仍然领先于世界。到一九九四年,它的营业额达到近七百亿美元,大致等同于今天它和 SBC 合并后的总营业额。

  这一年,贝尔实验室的总裁梅毅强 (John Mayer) 博士率大规模的代表团访华,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接见了他,足以说明对 AT&T 的重视。中国国家主席接见一个公司下属机构的总裁,这次可能是空全绝后的。AT&T 当时可以说风光到了顶点。

  既然一九八四年那次分家并没有使 AT&T 公司伤筋动骨,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它的衰落呢?

 

     
第一章 帝国的余辉(AT&T)   ()()()()
第二章 蓝色巨人(IBM)   ()()()()()()
第三章 “水果”公司的复兴(乔布斯和苹果公司)   ()()()()
第四章 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   ()()()
第五章 奔腾的芯(英特尔-Intel)   ()()()()()
第六章 互联网的金门大桥(思科)   ()()()()
第七章 硅谷的见证人(惠普公司)   ()()()()()
第八章 没落的贵族(摩托罗拉)   ()()()()()()
第九章 硅谷的另一面   ()()()()()
第十章 短暂的春秋与机会失之交臂的公司   ()()()()()()
第十一章 幕后的英雄——风险投资(VC)   ()()()()()()
第十二章 信息产业的规律性   ()()()
第十三章 高科技公司的摇篮(斯坦福大学) ()()()()
第十四章 科技公司的吹鼓手(投资银行) ()()()()()
第十五章 成功的转基因 ()()
 作者简介:Google(谷歌)研究员 吴军        本系列文章引用自谷歌中国博客

  声明:《浪潮之巅》系列文章刊登于谷歌中国黑板报(Googlechinablog.com),新浪已获得独家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谷歌中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