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设于瑞士的全球最大商品交易商嘉能可(Glenore)今日开始在伦敦和香港公开招股。香港招股价为每股61.24~79.18港元,国际招股价为每股480~580便士。以中位价计算,两地上市可共集资100亿美元(约777亿港元)。
12大“星级”基础投资者追捧
嘉能可全球共发售12.5亿股,包括价值79亿美元(约614亿港元)的新股,和现有股东出售21亿美元(约163亿港元)的旧股。其中香港发售3125万股,占全球发售的2.5%,若在港超额认购达100倍,香港发售股份可增加至1.25亿股,占全球发售的10%。
全球发售股份将占嘉能可已发行普通股本的16.4%。以招股价中间价计算,公开发售后嘉能可的市值约为610亿美元(4740亿港元)。
《第一财经日报》持有的招股书显示,公司已引入12名基础投资者认购股份,约占全球发售的31%,投资额高达31亿美元,是迄今为止在IPO中涉及最大金额的基础投资(嘉能可资料)。
12大星级基础投资者包括阿联酋政府为大股东的Aabar投资公司、著名资产管理公司BlackRock(黑石)、Fidelity(富达)、主权基金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Brookside Capital、对冲基金Och-Ziff、Eton Park、York Capital和瑞信、瑞士银行以及瑞士私人银行Pictet。紫金矿业也以1亿美元跻身其中。
成立于1974年的嘉能可,既是商品生产商也是营销商和交易商,涉及全球的金属及矿产、能源产品和农产品。嘉能可行政总裁Ivan Glasenberg在昨日召开的记者会上表示,嘉能可的多重身份和规模令其他竞争者无法复制。
招股书称,嘉能可在目标市场占有大量市场份额,包括金属锌(约60%)、锌精矿(约50%)、金属铜(约50%)、铜精矿(约30%)、氧化铝(约38%)、铝(约22%)、钴(约23%)、海运出口动力煤(约28%)及谷物(约9%)。
商品狂潮高位套现争议
嘉能可自成立以来实行合伙人制,被称为实物交易世界的高盛。招股书显示,公司2009年和2010年的收益为1063.64亿美元和1449.78亿美元;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其资产总额高达797.87亿美元。
神秘的嘉能可主动揭开面纱,市场质疑其上市动机,有观点认为嘉能可是在趁商品狂潮套现,或意味着商品价格已见顶。过去一周的商品价格下跌,同时嘉能可发售价格市盈率(PE)仅介于8~10倍,令该观点甚嚣尘上。
嘉能可行政总裁Glasenberg昨日开口否认,称上周的商品价格波动是市场炒作导致,与全球商品供不应求的基本面无关。嘉能可相信,中国和印度对商品的需求是主要驱动力,他透露公司涉及中国业务为200亿美元,占公司总收益的15%。
Glasenberg解释称,嘉能可从规模庞大的私人公司选择成为公开上市公司,主要是因合伙制形式无法维持公司的高资产规模,“与套现无关”,“只是为未来发展而作出的资本重组。”
他强调,执行董事禁售股份5年,现有股东也同意在4年内分阶段出售股份的限制。嘉能可上市后,Glasenberg持股15.8%,账面收益约100亿美元。
招股书显示,出售旧股套现163亿港元的售股股东,是一家根据泽西公司注册法成立的名为Penwith Limitied公司。该公司为销售嘉能可股份而成立,而上述法律对股东权益披露和透明度并无法定要求。
嘉能可将于5月19日在主要上市地伦敦开始有条件股份买卖,5月24日正式在伦敦挂牌交易,5月25日在港交所挂牌交易。保荐人为花旗、瑞信和摩根士丹利,该交易涉及投行多达23家,其中包括中银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