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网总裁李国庆以激烈的方式,罕见地公开了上市公司与投资银行之间的矛盾。比“很黄很暴力”的网络对骂更发人深思的是,在IPO利益链上,发行人、投行、投资者是怎样一种三角格局?在西方市场的上市规则中,中国企业有哪些博弈机会?2010年中国赴美上市公司们的数据中,透露了怎样的玄机?
在上市这件事上,如果不满意,当当网总裁李国庆有三种选择:不上市;上市中谈判、坚持、不满意就不签字甚至暂停;上市后发飙骂娘。
他选择了最后一种。
1月15日,当当和承接其上市业务的两大投行——摩根士丹利(简称“大摩”)与瑞士信贷——预备举行庆功宴的当口,李国庆通过微博开骂了。
此后,通过微博,李频频指责其主承销商“大摩”在上市前故意压低股价,引发一群“大摩女”现身微博,展开一场“很黄很暴力”的网络对骂,围观者众。
比起劲爆的对骂来,更加撩动企业界的是这场骂战曝光的资本市场上市规则。
李国庆炮轰大摩,恰如一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使得潜藏已久的上市公司和投行之间的矛盾浮出水面。
有趣的是,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中,一些上市或正准备上市的公司人纷纷表示对李国庆的支持,比如一位正准备上市的企业家就评价说“我以前不喜欢他,但现在觉得他很勇敢,他是挑战者”;但投行界人士却大多不以为然,他们普遍认为在上市过程中企业与投行其实有很多博弈的机会,关键在于博弈的能力。
坚持还是妥协?
在上市过程中,李国庆其实有许多博弈的机会
2010年12月8日,当当网成功登陆纽交所。上市首日,24.5美元的开盘价,比之早前定下的16美元发行价大涨了53%。至收盘时,其股价共涨了86.94%,收报29.91美元/股──这个强劲的涨幅,让当当网跻身美国2010年上市首日涨幅三甲之列,而超百倍的首发市盈率也创下了 2010年中国公司赴美IPO的最高纪录。这些漂亮的数据,在中国广为传播。
这次堪称“完美”的上市,却惹得CEO李国庆十分不满。在上市当天,李国庆以16美元的发行价出售了130万股ADS(存托凭证)。如果按照当日收盘价29.91美元来计算的话,仅仅这笔交易他就少赚了1800万美元,还不算他由于IPO被稀释的更多的未抛售的股份。
27天后,在当当网和两大投行预备举行庆功宴的当口,李国庆愤怒地骂开了。“投行是什么玩意儿呢?他们从要上市的公司获得手续费;可他们公司还有其他部门的管理基金,获得理财收益。” 在微博上,李国庆连连发力,他甚至声称自己是在为已经或将要IPO的中国民营企业出恶气、争权利、谋地位。
的确,这不只是李国庆的愤怒,许多上市公司也多有同感。《创业家》杂志主编牛文文在微博中称,最近拜访多家新IPO公司的创始人,其实大家对美式投行都有一大堆意见,只不过当当网用极端方式公开表达了。
但是,李国庆的此行为还是招来了一片质疑。
不少市场人士向记者表示,在上市过程中,李国庆有许多博弈的机会,让投行赚不到便宜。
第一,可以选择不上市,这样谁都骗不了你的钱,当然谁都不可能从中得利,包括李国庆自己。
第二,上市选谁?投行并不只是某一家的独门生意,即使是非得找华尔街投行,也有不少家可以选择。
第三,即使选了投行,觉得不合适的话依然可以换、可以谈判,可以不签字甚至暂停上市。“这场谈判,就是公司和投行来谈,最终投行定价的时候,如果觉得定价不合适,可以不签字。这个价我不愿意,整个事情就停了,投行就白干了,他们也怕这种情况。”一位国际投行人士指出。
IPO三角博弈
一位正在准备赴美上市的公司CFO这样形容他们和投行的关系,“靠不住,但又离不开”
对于想去境外融资的企业来说,永远需要面临这样一个三角博弈:企业、投行、投资者。
在企业和投资者之间,投行帮助前者融资,也帮助后者寻找最合适的投资对象。投行公认的核心优势,就是资本的筹集和管理。
通常情况下,投行不仅要牵线搭桥,还要制定适当的价格,吸引各类股东以形成合理的股东组合——这是华尔街声称已经掌握的一门艺术。
在当当网CFO杨嘉宏看来,当初选择大摩和瑞信的原因是,一方面,这两家做互联网行业IPO的资历最深;另一方面,大摩的季卫东和瑞信的张永恒,又是互联网行业排名前三的分析师,他们为IPO公司撰写的分析报告最为投资者所信服。
但即便如此,李国庆还是对大摩一肚子不满,因为在这个三角博弈中,企业家往往会觉得“投行永远不是你的朋友”——一位正在准备赴美上市的公司CFO这样形容他们和投行的关系,“靠不住,但又离不开”。
企业家们总是觉得投行在两方面有问题:一是定价,二是通过定价来让一些机构投资者在配售股票时赚到更多。
按传统观点,IPO时股价若跌至发行价以下,发行将被视为失败,因此投行自然倾向于将价格定低。而企业家们怀疑定价低的另一个理由是,因为几乎每单IPO都需要一部分机构投资者来进行投资,投行需要与机构投资者们保持更为长久的情谊,自然会更照顾他们的利益,从而倾向于更低的定价。“投行跟我们是一夜无情,跟基金是情人”,李国庆如此写道。
投行的定价,究竟藏着怎样的博弈与玄机?
定价谜局
“这个部门会决定最终定价,他们站在二级市场那一方,每天给基金经理打电话,讲这个公司的故事,问你愿意花多少钱买,”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业内人士说,“不过,这个过程不存在谁压谁的问题,价格不满意可以不发,市场不好也可不发。”
“投行定价是个谜样的问题,”一位业界声名赫赫的投行家告诉记者,“这是很复杂的过程,因为投行的运作体系极其复杂。”
按道理,投行为了赚更多的钱——承销费用通常是融资额乘以某个约定的比例——应该尽量提高发行价以扩大融资额,但为了吸引投资人申购,投行往往不得不放低定价,将新公司的PE在行业同类公司PE的基础上打折扣——试想,如果发行的股票没人买,开始跌破发行价,那么这家投行的名声恐怕就毁了。
“投行一般能拿到企业融资额7%的费用,卖得越贵、融钱越多,投行收入越高,双赢;可是太高了,投资者不买,就变成双输。投行还要考虑另一个自己的客户——投资者,如果股价一上市就跌,下一单生意怎么办?”当当网CFO杨嘉宏说。
业界的共识是,在成熟市场上,上市首日上涨15%到20%,往往代表着市场对定价的认可,但在真实操作中,这样的精准其实少见。
在美国,一般来说,当一个上市项目的所有前期准备到位后,进入了项目的执行阶段。真正的定价过程也随之开始。
定价的过程是会先经历投行的内核,这个过程中,投资银行部、资本市场部、研究员、内部律师都会初步给定股票意见。
之后由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发行人进行审批,同时,投行内部也会召开研究员会议,在这个会议上,由行业研究员和策略分析师,针对公司的具体情况,和市场的情况,对公司进行定位。
分析师在此时非常重要,他们会给出详细的新股报告——一位美式投行的资深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他们会根据股票的卖点、行业的地位、市场前景等多方面,给出合理的估值。
也正是在此时,投行内部开始微妙的博弈。
拉来企业上市项目的投行家自然希望定价高一点,而资本市场部门的人则更希望能保障机构投资者的利益,在有的投行还会有或明或暗的自行进行投资的部门——他们则更是希望压低定价,给自己留出利润空间。
不过,几乎每家投行都会不断向外界强调分析师的独立性,强调公司内部的防火墙机制。“因为和公司、投行家的立场不同,经常会发生不愉快,”这位分析师告诉记者,“分析师在撰写IPO报告时,下笔很谨慎,和一般报告不同,用语要特别强调中性,对于公司的描述,有关正反阐述一定要平衡——例如,正的描述有四点,反的描述就也是四点。”
估值会在此时给出。“最初的定位很重要,是LV包还是杂牌货,是坐头等舱的还是经济舱的”。上述人士告诉记者。
接下来,开始预路演阶段,由行业研究员拜访投资人,并对广大的潜在投资者发送新股报告。
在公司完成审慎调查之后,投行开始上市招股的过程。向潜在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发放预备的招股说明书或者“红鲱鱼”,许多情况下,公司将进行路演,即管理团队介绍公司的经营路线和对潜在投资者宣传前景展望。
这个阶段,投行的ECM(equity capital market)资本市场部,开始以预测的价格区间通过路演去做市场询价,在此过程中,获得机构客户的订单,把客户在不同价格下的认购金额汇总,并根据结果来调高或者调低价格。
“这个部门会决定最终定价,他们站在二级市场那一方,每天给基金经理打电话,讲这个公司的故事,问你愿意花多少钱买。”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业内人士说,“不过,这个过程不存在谁压谁的问题,价格不满意可以不发,市场不好也可不发。”
相处之道
“企业的要求都可以体现在先期协议里,你至少可以影响投行这么做,但投行不会主动提供,如果你不问的话,肯定不会,因为他说的越多,对自己限制就越多。”一位曾在高盛工作过的投行家告诉记者。
事实上,在当当的上市过程中,据董事长俞渝事后回忆,由于当当路演阶段曾获得了超过30倍的认购倍数,当当的定价已经经历了两次调整。从最初的11美元,提到发行价16美元。
这是今年中国赴美上市公司中唯一一家调高过发行区间的,但李国庆并不满意。在接受《中国经营者》采访时,李国庆回忆最初并不同意11-13美元的发行区间,因为俞渝劝说可以调高才没有太过坚持。但即便是16美元,李国庆还是认为,投行有刻意压低当当发行价之嫌。“12月8日当当网股价以24.5 美元开盘,开盘后几个小时我来到纽交所的交易大厅,美国财经频道CNBC要求做现场直播采访,采访中两个主持人问我是否觉得价格定低了,我说我一生只做一次IPO,至于价格定的什么样,我没有参照系数,我把自己交到了投行的手里。”俞渝在当当网的媒体见面会上说。
企业能否挑战华尔街的规则?记者采访过的多位投行家表示,投行对企业提供的服务是被企业自己要求出来的,企业有怎么样的要求,投行就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如果是一家很热门的上市公司,企业的要求都可以体现在先期协议里,你至少可以影响投行这么做,但首先投行不会主动提供,如果你不问的话,肯定不会,因为他说的越多,他对自己限制就越多。”一位曾在高盛工作过的投行家告诉记者。
事实上,国内外,都有发行人成功挑战了华尔街的先例,有的是在最后一刻,坚决要求提价,有的则干脆改写了游戏规则。
2005年,四大国有银行中第一家破冰上市的建行,在路演的第五天要求将IPO价格提高10%。大摩是这单交易的主承销商,当时明确反对,但在建行的坚持下最终提价发行。
更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面对投资机构和投行就能更为强势。
比如2004年夏季,搜索引擎谷歌启动IPO,不仅对投行提出了许多限制,而且甚至抛开华尔街,采用“荷兰式拍卖”的方式来发行——投行被边缘化,让投资者在与谷歌IPO相关的银行开设账户,并提交购买订单,以拍卖方式竞价。
而最近,社交网站Facebook更是在开创一个非上市公司融资的例子。Facebook还没有上市,就通过高盛等投资机构将市值估值定到了 500亿美元之高,成为了全球第三大市值互联网公司,非上市融资已经和上市相差不大。Facebook获得了足够的资金,创始人也并没有摊薄股份。
1月24日,当当网董事长俞渝在博客上向媒体发出了事后总结,“上市是个‘超经验’过程,因为我们一生就会做一次上市。”(记者陈中小路、新闻助理高莺、实习生江雁南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