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临近岁末,上市银行2010年全年融资的“票房收入”已经基本落定。IPO方面,农行、光大银行创造了合计900亿元的融资规模;再融资方面,包括三大行在内的7家银行已经完成了配股融资,A股合计融资金额达1353.16亿元,另外还有3家银行通过增发获得507.85亿元的融资额。事实上,如果将上述“票房”与上市银行发债融资的收入合并计算,总收入有望超过4000亿元。
□ 本报记者 吕 东
即将过去的2010年,无疑成为了商业银行的融资高峰年。一方面农行、光大银行的IPO创造了合计900亿元的融资规模,而已上市的银行也为了维持自身的资本金充足而频频配股、增发、发债。如今,银行再融资临近年末接近收官,所有银行融资方案只差中信、华夏两银行尚未实施完毕。
剔除今年实现IPO的农业银行、光大银行外,其余14家银行的融资方案也是此起彼伏。而在已上市银行的再融资方案中,配股正成为首选方式。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包括三大行在内的7家银行已经完成了配股融资,A股合计融资金额达1353.16亿元,另外还有3家银行通过增发获得507.85亿元的融资额。今年银行融资占A股融资总额的比例就高达三成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银行再融资力度看似不小,但实际上的从A股市场融资规模并不如想像中多。以工、中、建三大行配股计划为例,尽管三者配股融资高达1667亿元(A股和H股合计),但由于上述银行三大股东汇金公司的全额认购,留给其他公众股东的融资量非常有限。
如今距离年底仅剩一个月时间,已公布融资方案的上市银行中,只有华夏银行与中信银行尚未开始融资。由于这两家银行日前也已双双获得银监会批准,距实现融资也仅一步之遥。
尽管实际融资规模低于预期,但由于今年上市银行的集体融资冲动,仍使得证券市场压力重重。特别是11月份,工、中、建三大行相继完成配股,这使得股指出现大幅震荡,银行龙头的工商银行更是复牌当日巨量跌停。那么仅剩的尚未实施融资方案的华夏银行、中信银行是否将会给A股市场再度带来重压呢?
对此,一位银行业研究员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此不必过分担忧。其认为,与此前银行融资相比,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在融资规模上要小得多,这将会使得市场可以从容应对。而目前银行板块估值再度回到低位,下跌力度有限;且在银行板块整业绩增长的背景下,投资价值也将会逐渐体现,明年整体估值水平将得到有效修复。
融资大片热映期已过 上市银行“票房”压力渐远
农行光大IPO创多项记录 银行融资年实至名归
□ 本报记者 吴婷婷
今年7月15日和16日,农行实现两地上市,光大银行也在8月18日挂牌上市,创下A股IPO最快记录。
农行IPO采取了“先A后H”的这一创新的发行模式。2010年7月15日和16日,农行A股、H股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上市。之后,股价走势平稳,并在A股、H股全额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绿鞋”)后,农行总融资规模达到221亿美元。
农行通过本次上市募集资金,有效的补充了资本金,核心资本充足率显著上升,充足的资金优势为农行未来数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有力的保证。
农行上市刚“满月”,光大银行就紧随其后登陆A股。光大银行IPO创下了A股的最短纪录,从7月22日招股书预披露到8月18日挂牌上市,历时仅28 天。同时,光大IPO还创下了流通盘最小的股份制银行、IPO规模最高的股份制银行、战略配售时间最短、引入户数最多、募资占比最高等记录。
9月16日晚间,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光大银行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超额配售选择权于2010年9月16日全额行使,超额配售后,光大银行IPO总共配售规模为70亿股,募集资金为217亿元。
银行融资大片之经典回放
农商行IPO第一股招股遇冷 H股超额认购仅3倍
□ 本报记者 吕 东
12月8日,头顶着“农商行IPO第一股”光环的重庆农商行终于完成了其公开招股之旅。然而受到港股市场低迷影响,重庆农商行的超额认购仅为3倍。
重庆农商行此次给出的赴港招股价区间为4.5-6港元,而最终确定为5.25港元。以其发行21.86亿股股票计算,该行融资额约为114.74亿港元。
资料显示,重庆农商行共发行约21.855亿股H股,其中1.5亿股公开发售,18.5亿股作为国际配售,分别占总发行股数的7.5%和92.5%。
尽管通过绕道香港,重庆农商行不但成为首家IPO的农商行,也打破了近几年地方商业银行上市停滞的尴尬局面,然而这一利好则没有在重庆农商行招股上得到充分体现。
在代表投资者对于拟上市公司热情程度的超额认购倍数上,该行只冻结资金40亿港元,超额认购倍数仅为3倍。这一数值远低于农业银行今年7月H股发售中创下的4.87倍的超额认购。
对此,市场人士认为这基本符合目前港股的大环境。11月以来,港股在内地加息等因素影响下,恒升股指走势偏弱,投资者观望气氛浓厚,入市意欲大减。自上月起,港股新股上市数量大增,这也在一定程度削弱了投资者对重庆农商行招股的热情。而近期A股市场银行板块整体估值的再度下探,也制约同为银行股的重庆农商行招股的号召力。
而重庆农商行本身存在的贷款不良率偏高也是另一重要因素。今年上半年,重庆农商行的不良资产率为2.99%,尤其是关注类贷款比率为13.6%,高于上市公司1.01%和2.41%的平均水平。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使得该行认购倍数不甚乐观。
银行融资大片之农村题材
中国银行再融资收官 H股配股超额认购率达297.40%
□ 本报记者 吴婷婷
12月13日,中国银行就H股配股结果发布公告,其H股发行超额认购率达297.40%。而在此之前,中行400亿A股可转债和近420亿A股配股融资均已完成。这意味着,作为今年以来第一家公布再融资计划并率先实施的国有大型银行,中行的再融资工作已基本收官。
公告显示,截至12月3日,中行H股股东实际认配股份为75.34亿股,占H股可配售股份数量的99.10%; H股配股有效申购和额外有效申购共计 302亿股,占H股可配股份数量的397.40%。H股发行超额认购率为297.40%。截至2010年12月9日,公司已经收到本次配股股份的所有认购股款。缴足股款的H股配股股份将于2010年12月14日开始买卖。
此外,11月完成的中行A股配股也有高达99.57%的认购比例,在今年实施配股的上市银行中仅次于工行。
由于可转债发行完成和公布配股方案间隔不足两周,曾大大出乎市场意料,不过,作为今年首家完成再融资的国有大型银行,中行开创了可转债发行加A+H股配股这一创新融资模式。截至目前,中行已成为今年以来再融资金额最高的一家中资银行,总集资额约1000亿元人民币。
可转债先行
2009年,中行由于坚决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贷款在内的各项业务取得了高速增长,但随着业务的快速增长,资本不足的问题日益严峻,数据显示,中行资本充足率在从2006年上市时的最高点13.59%下降到2009年底的11.14%。
今年3月,中国银行召开的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在A股、H股或A+H股增发总额不超过20%股本的提案,但没有公布具体融资规模,开启了大行再融资的序幕。4月30日,汇金公司发布公告表示对大型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支持态度。汇金表示,“大型商业银行有序补充资本金,对于维护资本市场稳定、促进大型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被市场解读为汇金将力挺大行融资的表态。
5月25日,中国证监会发审委通过了中行发行400亿可转债的申请。5月27日,中行举行2009年股东大会,表示将尽快发行可转债,并希望年内完成H股融资。6月1日,中行可转换债网上路演,整个发行阶段节奏非常紧凑。
配股接力
一只靴子落地后,中行迅速再抛融资方案。
7月3日,距可转债发行结束仅十余天,中行对外公布了其A+H股的配股融资600亿方案,公告显示,中行此次将按每10股配售不超过1.1股的比例向合格的A股及H股股东配售,A股和H股配股的比例相同。如此密集的融资形式,出乎市场预料。
7月5日晚间,中国银行在上交所和香港联交所同时发布公告称,该行近日接到控股股东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关于现金认购该行配股股票的承诺函。截止到 9月底,汇金持有中行96%以上的股权,由于汇金将全额参加中行配股,因此此次的配股扣掉汇金认购部分,中行在A股市场融资不会超过15亿元,从H股市场融资不会超过180亿元,因此对A股市场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对H股市场影响有限。
10月23日,中国银行关于A股配股申请获审核通过。10月28日,中行公布的三季报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中行实现税后利润829.60亿元,同比增长27.48%。借三季报利润大增的东风,过会后仅一周,中行A+H股配股融资程序抢先启动。
10月29日,中国银行公布配股相关公告,将以总股本253.8亿股为基数,按每10股配售1.0股的比例向全体股东配售,A股和H股配股比例相同,共计可配售股份253.8亿股,其中A股可配股份为177.8亿股,H股可配股份为76亿股。
此次600亿A+H配股完成之后,预计可提升中行今年年末资本充足率约1个百分点,而根据中行2010-2012年的集团资本管理的目标,即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5%,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显然,融资后这一目标并不难实现。
银行融资大片之大制作
银行融资大片之贺岁片
华夏银行压轴融资潮
首钢将重当大股东
□ 本报记者 吕 东
继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三大行再融资收官后,华夏银行定向增发方案也赶在年末获得银监会批复同意。这不但使得首钢总公司距其重夺大股东之位仅咫尺之遥,也使得各家银行的融资方案均出结果。分析师预计,华夏银行定向增发工作将于今年年底至2011年一季度内完成,因此,华夏银行的再融资成为当之无愧的“贺岁片”。
一年前,靠着受让萨尔·奥彭海姆所持华夏银行全部1.712亿股股份 (占总股本的3.43%),德意志银行终于登上了华夏银行第一大股东。一年后,华夏银行208亿元再融资方案获批,首钢总公司又将重夺这一位置。
华夏银行定向增方案显示,将向首钢总公司、国网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德意志银行卢森堡股份有限公司总计定向增发18.59亿股,其中,首钢总公司认购 6.91亿股,国网资产认购6.53亿股,德银卢森堡分公司认购5.15亿股。增发价格为每股11.17元,募集资金208亿元。
而在此增发前,靠着下属公司萨尔·奥彭海姆、德银卢森堡分公司分别持有的3.43%和2.42%股份,自身也拥有11.27%股份的德意志银行位列华夏银行的实际大股东,首钢总公司和国家电网分别持有13.98%和11.94%的股份位列第二、第三股东。若增发顺利完成,首钢总公司将如愿重夺第一大股东地位,持股比例上升至20.28%,德银直接和间接持有华夏银行的股权由17.12%上升至19.99%。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增发顺利实施后,德意志银行直接和间接持有华夏银行股权比例已逼近外资持股中资银行20%的监管红线。这表明首钢总公司与德意志银行针对华夏银行大股东之位的争夺也将暂时告一段落。
虽然市场各方将华夏银行的定向增发,看作是股东之间争夺主导权的一次对话,但对于资本金压力同样巨大的华夏银行来说,也是不得不进行的一步。
近年来,监管层对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力度不断加强,资本充足率红线逐步提高,补充资本金已是各家银行的重中之重。2009年12月31日,华夏银行资本充足率10.20%,核心资本充足率6.84%,这一数值较2008年双双下降,其通过再融资补充资本金也已是势在必行。据中金公司预测,定向增发将提升华夏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4个百分点,有助于支撑未来3年的业务改善,消除长期发展的资本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