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创业板违背其开设初衷 沦为创富板和套现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1日 15:45  证券市场周刊

  苦等10年,中国创业板终于在2009年10月30日破茧化蝶。一年过去,创业板上市公司杂音不断,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创业板已沦为创富板、套现板,“低增长”魔咒令创业板的发展违背其开设初衷。

  本刊记者 李薇/文

  政策门槛高热钱多 直接退市令呼之欲出

  10月26日,随着青松股份、华策影视、大富科技和宝利沥青4只新股上市,创业板交易个股数量增加至134只,总市值近6000亿元。而一年前创业板开板时,28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为1399.7亿元。一年内,创业板上市公司总市值增长超过400%。

  去年,证监会设立及发展创业板的初衷是为了给中小企业提供更方便的融资渠道,为风险资本营造一个正常的退出机制。同时,设立创业板也被视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经济改革的重要手段。但经过一年的实践,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创业板过高的门槛让创业板陷入了目前的尴尬境地。

  中国社科院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认为,为了防止无序市场的出现,政府提高了创业板入市门槛,使得真正有潜力的创业板公司在创业初期不能实现上市。现在的创业板市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板,而只是股本总量较小的升级版中小板。

  创业板的推动者、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认为,创业板制度上存有不少缺陷,中国的创业板设立的初衷,是为那些处于发展期的创新型企业提供发展资金,但现在上市的创业板公司,并非都符合这个条件。

  香港时富金融集团高级研究经理徐元元告诉记者,中国市场与美国等市场最大的不同就是有保荐人制度。目前,企业要在创业板上市需要通过严格的审批,由证监会把关,这使得上市门槛加高。徐元元认为,中国创业板应该放低门槛,给企业平等的上市权利,由市场进行筛选,而非由证监会进行筛选。

  “过高的门槛把许多企业挡在了创业板之外,上市公司的数量不多,且受到严格的监管。同时,市场上目前热钱又多,这些热钱在楼市信号不明朗的情况下,会向股市倾斜,在这种大背景下,创业板‘三高’、‘超募’、‘造福’等现象就很容易理解了。”徐元元称。

  截至9月30日,123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募资额都超过计划,首发预计募资总额为287.59亿元,实际首发募资总额超出553.73亿元,超募比例高达1.91倍。深圳证券交易所10月25日信息显示:目前创业板总体平均PE在69.91倍,而去年24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的平均市盈率只是10倍左右。

  广发证券总裁李建勇表示,企业上市门槛太高是创业板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既要求创业板上市公司有着跟主板上市几乎同样苛刻的标准,同时又要求这些企业具有成长性,这如同把中小板中最具成长性的公司挪到创业板,违背了创业板设立的初衷。

  智基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陈友忠指出,正是由于制度设计的不够规范,才给创业板带来了诸多结构性问题。创业板发审委把关不严这个问题实际上已从创业板公司质量不佳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迟迟未出台的退出机制也是造成目前创业板乱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创业板应该借鉴纳斯达克市场的做法,推行退出机制。

  业内普遍认为,退市机制有利于规范上市公司运作、防范市场风险;促进上市公司成长,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实现优胜劣汰,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纳斯达克市场,自1998年以来,每年退出的企业有数百家。

  在创业板周年之际,深圳证券交易所理事长陈东征透露,创业板直接退市制度已上报证监会。据估计,首家创业板退市公司最快或在明年出现。陈东征表示,创业板上市公司直接退市,而且是快速退市,不会像主板那样事前进行多次警示,杜绝壳资源炒作。

  而针对大批创业板公司高管集体辞职套现及突击入股等现象,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则认为,创业板公司上市后,管理层的在职锁定期要无限拉长,加约束条款,不能一年内就不见人影;制度的设计应该鼓励创业者获取财富,并非投机者,创业板公司对后进来的股东在审核的时候也要严格,不能让突击入股现象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

  行业创新能力疲软 伪高科技争相闯关

  “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渠道”、“通过市场机制,有效评价创业资产价值,促进知识与资本的结合,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为风险投资基金提供 ‘出口’,分散投资风险,促进高科技投资的良性循环,提高高科技投资资源的流动和使用效率”。这是创业板开板时,监管层的豪言壮语。

  同时,“两高六新”是创业板开板时所打出的招牌,即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能源、新材料、新商业模式。中国人也期待着类似苹果、三星那样的高科技企业从中国创业板走向世界。

  但一年过去,高科技行业星光暗淡,人们发现创业板仍然是制造业的天下,在经历了最初的兴奋期后,创业板似乎正逐步向主板靠拢,之前为鼓励创新、创业的创业板,沦为主板的附庸。

  从创业板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分布来看,创业板公司中制造业企业占了85家,是创业板企业行业贡献的大户。虽然在设立初期,创业板声称自己的行业覆盖将以“高、新”为主,但目前该板依然是传统制造业占主流。

  创业板企业中涉及15个行业,包括装备机械、信息技术、电子、石化塑胶、医药生物、金属非金属、社会服务、传播文化、造纸印刷、农林牧渔、其他制造业、批发零售、运输仓储、采掘业、建筑业。其中,装备机械以35家居首位,所占比例高达26.92%,第二位是信息技术,共有26家公司,占 21.54%。

  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9月30日,经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占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的94.3%,其中54家创业板公司属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像蓝色光标、爱尔眼科等与高科技毫不沾边的企业登陆创业板遭到业内的一致质疑。

  就连证监会也发现创业板在偏离其“高科技”方向。证监会3月份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创业板推荐工作的指引》,明确了创业板市场的主要着力方向,其中指出保荐机构应谨慎推荐纺织、服装、公用事业、地产、金融等8个行业的公司。

  证监会同时还坦言,创业板推出以来,市场存在一些议论或误解,从申报和推荐的实际情况看,有的保荐机构推荐的企业主要从事传统业务,创新能力不够突出;有的企业选择申报创业板仅仅是认为创业板的排队时间短,发行市盈率高。市场对创业板定位的理解存在偏差。

  徐元元分析,全球创业板最突出的代表纳斯达克,凭借其自身完善的机制,而且一直以服务高科技行业为宗旨,经过多年发展为美国培育了一大批顶尖的高科技企业,如微软、英特尔、苹果等,对美国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但就目前来看,中国创业板中高科技行业略显疲态。

  专家们分析,出现高科技行业在创业板表现不突出与保荐人及入市门槛存有很大的关系。高科技公司,具有较高的成长性,但往往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业绩也不突出,存有很大的风险,但创业板门槛过高把许多企业给排除在外。在此背景下,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高科技企业不但得不到融资,还减少了其融资的机会。

  在创业板的上市企业中还存在另一种现象,那就是被频频爆出所谓的高新技术只是在忽悠股民和市场。曾经的“第一高股”碧水源在招股书里声称,目前 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全世界仅3家,碧水源就是其中之一。但随后该公司被曝光其七成膜产品全部从国外买进,根本没有任何技术。

  像碧水源这样的“伪高科技”企业在创业板里并不少。自称是“目前国内激光有机光导鼓生产制造行业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龙头企业,也是全球能够掌握该行业一整套核心技术并拥有专用设备系统集成能力的少数几家企业之一”的苏州恒久,就因核心技术造假,五项专利均被废止,其创业板上市被紧急叫停。

  公司魔咒笼罩四成公司 500位亿万富翁套现有术

  股市一向钟情于“造福”神话,而在过去的一年,由于创业板的推出,中国资本市场的这种神话尤其多,一夜暴富的故事几乎每天都有。很多人戏言,创业板没有创造出微软、谷歌这种的明星公司,倒是创造了500位亿万富豪,千万富翁更是数不胜数。上市仅两天的智飞生物(300122.SZ)董事长蒋仁生就已凭借90亿身价跃居创业板富豪榜首位。

  吴晓求认为,创业板的设立有三个目的:让未来有发展前途的企业筹集资金、建立更加市场化的公司制度,让它能够成长起来;让创业家们能够获得与他创业相匹配的财富增长;能够让投资者分享未来高成长性企业带给社会的财富。

  但如今,创业板已和初衷背道而驰,成了“创富板”。

  而与500位亿万富翁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创业板的低增长。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10月25日,共有41家创业板公司公布三季报,创业板公司第三季度净利润环比竟然为-0.85%。本来是高增长的创业板在中国却背上了“低增长”的咒语。

  百余家创业板公司中,有两成公司业绩同比下滑。首批上市的28家创业板公司,至今年年中已有7家公司业绩下滑,占比达四分之一。上半年105家有可比数据的创业板公司中,23家净利润出现了负增长,占比高达21.9%。宝德股份(300023.SZ)、华平股份(300074.SZ)、南都电源 (300068.SZ)位列三甲,净利润同比跌幅均超过50%,达到82.07%、76.60%和69.79%。

  在创业板陷入“低增长”魔咒时,其造富行动仍然没有停止,创业板让全中国每天要诞生3个亿万富豪。而与此同时,与创业板创富过程相伴随的就是高管的频繁离职。深交所统计,在过去的近一年时间,共有33家创业板公司的67名高管辞职。

  11月,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将迎来大小非解禁潮,首批上市的28家创业板公司,除宝德股份发行前所有股东3年限售外,其他27家公司都在11月 1日有一批小非解禁。据统计,当月解禁股本总量119857万股,是28家公司当前流通股本的 1.15倍。按8月31日收盘价计算,该批解禁股票市值将达到336亿元,占当前整个创业板流通市值的30%。而这些解禁股票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离职高管。

  对于创业板高管持有的公司股票,深交所有明确的规定。根据深交所的规定,在职的上市公司高管股东,每年减持公司股份数量不超过自身持有数量的 25%;而对于离职的高管来说,在6个月后12个月内,减持公司股份数量不得超过持股总量的50%,在12个月期满后,则可随意减持。

  在职高管如果要将手中的股权全部抛售,需要4年时间,而且还要受到信息披露窗口期的限制(如定期报告披露前一个月内禁止买卖股票);对于离职的高管来说,仅仅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是将财富继续用数字写在纸上还是将钞票切实的放在自己的手上,部分高管已经用离职做出了决定。

  解禁前夕,创业板暗流涌动,公司高管纷纷挂印离职,备战解禁后的套现大战。截止到9月底,创业板上市公司辞职的60多位高管大部分以“个人原因”作为辞职的理由。据业内人士分析,其中当然有一部分高管确有其他原因,但是不可否认的,套现的冲动是不少高管离职的主要诱因。

  面对套利和辞职的选择,更有聪明的高管选择了第三条路。辞去了“董、监、高”的高管职务,但并未离开公司,要么做普通员工,要么改任他职。

  9月1日,碧水源负责技术开发的董事、 副总经理梁辉辞职,其手持公司841.5万股,市值超过8亿元。碧水源内部人士表示,梁辉离职的原因是要到子公司北京碧水源膜科技有限公司当高管,梁辉不再是上市公司的高管,也就不必再受每年25%减持量的限制。碧水源的股票解禁日期为明年的4月份,辞职的日期距离股票解禁的日期相差7个月,仅仅比深交所要求的6个月多了一个月。如此精准的辞职时间不可谓不用心。

  辞而不离不止梁辉一人,在61名创业板高管离职的大军中,有10名高管离职不离公司,他们或者变成了普通员工,或者改变了原有职务。为了高额套现,创业板的亿万富豪们不惜挖空心思逃避规定,创业板在遭遇股价严重透支企业成长性后,高管们的匆匆套现行为无疑是对企业家精神的损害。

我要评论

用户名   快速注册新用户
密 码   忘记密码?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