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记者 王亚宁 由于外围经济的不确定,外围PE公司的处境不容乐观。然而,欧洲债务风波的迷雾以及国内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中国的PE/VC行业。中国PE/VC行业不冷反热。
由于受创业板赚钱示范效应的带动,与之前的特征相比也更加明显:好的项目企业掌握话语权,以前的卖方转为买方;募集资金动辄10亿以上规模;项目争夺激烈,项目价格动辄8倍、10倍。
中国PE/VC行业一枝独秀
美国企业成长协会和汤森路透的联合调查报告显示,在针对PE(股权私募)公司专业人士的调查中,约54%的受访者表示,上一季度投资组合公司的估价在下跌;41%的受访者表示,情况稳定;4%的受访者表示,公司估价上涨。该调查还显示,57%的PE受访者的投资组合公司受到放款人的违约。
上述调查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显示,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外围PE公司的处境艰难。只是中国的PE/VC行业却一枝独秀。
来自清科的数据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中外创投机构共新募基金31支,其中新增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资本量为20.12亿美元;从投资方面来看,本季度共发生123笔投资交易,其中已披露金额的96笔投资总量供给6.68亿美元;从退出来看,本季度共有63笔VC退出交易。
从募集方面来看,近两天设立新募基金的资金的数据足以说明这些,大唐电信发起设立物联网产业基金规模50亿元;中国海洋石油的母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通用电气(GE)正在考虑成立一支30亿元人民币(4.39亿美元)的私募股权基金。还有海通证券刚放公告要设立新的产业基金。
虽然对于欧洲债务危机以及美国经济复苏的担心一直存在,虽然国内目前调控的两难问题也让人担忧,但PE/VC似乎宠辱不惊。
“欧洲的状况确实不好,但整体而言,国内的实际情况是在改善提升,美国也在改善,美国资本市场受到高盛事件的拖累,但这不影响经济复苏的进程”。中科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常虹告诉南方都市报记者,就他自己了解的情况看,圈子内的人对中国的经济是比较看好的,当然,也有忧虑,忧虑主要起源于欧美,还有中国在拯救危机过程中推出的货币刺激政策所释放出来的流动性推动GDP之后正考虑慢慢退出,用以前的一个名词来讲,能否实现“软着陆”———既不能让流动性继续下去,又不能过早地退出,就是现在的“两难”问题。
“我们没有觉得行业一会热一会冷,正好相反,创投行业的宏观因素是驱动因素之一,但由于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多,行业的两个基本要素:基金募集与项目争夺反而显得更加激烈与火爆”。中华创投家同学会副会长陆玮说。
项目争夺战价格战再起
“募集资金的大单越来越多,项目争夺逐步白热化”。一不愿意具名的深圳创投人士告诉南都记者,此前不温不火的项目中介的生意也开始火爆起来,最突出的表现是费用在增加。按照行规,一般的中介费用是2%,但现在的费用有的达到3%,甚至有些5%都开出来了。
“从创投的角度来看,往往是经济冷的时候更便宜,但是,今年创业板的赚钱效应被放大了,这个因素对行业的拉动远远大过经济基本面对行业的影响”。上述创投人士分析。
“很多好项目都成了香饽饽,2008年,项目企业的PE(市盈率)降到4倍左右,现在好的企业都在8倍左右,有的开到10倍甚至10倍以上。按照投资阶段来分,前期项目一般在3到5倍,而后期项目一般6-8倍比较合适,应该说现在的争抢集中在后期项目”。常虹分析说,现在是一个买方市场,好的项目比较有话语权。
清科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39家VC/PE支持的上市企业为其背后的72支投资基金带来了8.74倍的平均投资回报,其中境内上市的企业为V C/PE带来的平均投资回报倍数为10.60倍,海外上市的企业为投资者带来的平均投资回报倍数为2.85倍。按这个数据简单类推,一旦项目价格高过10倍,似乎就不太理智。
“现在募集资金变得容易,更为关键的是,对于GP来说,当你募集到资金之后的半年内,投资人对你会有一定的要求,这样客观上促使GP必须去投项目”。陆玮分析说,从去年创业板开闸后,示范效应出来了,有一些创投机构资金堆了几十个亿,不可能没有投资的压力,这也客观上加剧了行业的竞争。
部分行业过热
事实上,创投行业不可能不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多数投资机构“观望”。清科数据显示,今年4月VC/PE投资略有降温。在上市公司蜂拥设置创投子公司的同时,也有公司开始淡出。以前曾经涉足PE业务的宇通集团已经开始急缩投资战线,淡出PE。
常虹表示,对于投资后期的PE来说,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了。但对于投资前期企业的VC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就具体行业来讲,与外向型关联度比较大的一些行业比如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影响会更大一些。
从创投机构的构成来看,很多新的机构冒出,项目争夺激烈。但是,能否说情况一定不好呢?常虹认为需要具体分析,早年PE、VC比较少,拿项目容易,所以也形成了相对比较粗放的经营方式,没有深入细分,这样就更容易去争夺很容易看明白的好项目。
“而一些新来者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进入这个行业,带有跟风性”。常虹分析说,而从项目中介来拿项目,行规是两个点,但现在一些好的项目是3个点,甚至有人开到5个点,但对于创投来说,退出的收益是一定的,还有这样那样的风险,早期支付成本太高,无疑对发展不利。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