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伊琳 陈昆才
国内FDI霜降背景之下,硅谷银行却是一个入沪的“激进者”。
9月1日,硅谷银行正式落户上海市杨浦科技园区。早在今年6月29日,中国银监会就正式批准在上海杨浦设立“硅谷银行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
实际上,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在中国境内的金融展业战术,早就有一年多时间的“演练”。2005年年底在上海成立的全资子公司盛维商务顾问,是其探路者。
“其实,在上海的这些金融服务公司,其操作模式中有部分功能相当于境内的投资咨询公司。”上述投资界资深人士进一步透露,“这个时候正式入境,境外资金可以通过金融服务类的FDI项目,抄底中国经济。”
但“硅谷银行们”在中国境内的投资并非以一般意义上的FDI项目来表现,而是寻求与本土金融服务机构联动。在硅谷银行还没正式入驻中国以前,“踩点”基本完成。
2008年上半年开始,浙江中新力合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下称“中新力合”)、硅谷银行的母公司SVB Financial Group(SVB)和美国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All Noble Investments Limited(NEA)开始了互动。
短短半年多时间,以美国硅谷银行为代表的外资机构,已成功布点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地信用担保行业。
他们的资金渗透模式并不复杂。
此前,美都控股是中新力合的第一大股东,以7000万元出资占后者35%的股权。中新力合改组完成后,美都控股的出资占其注册资本的比例,降至24.563%。所谓改组,即将中新力合改制为一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新增注册资本8498.14万元,全部由NEA及SVB以现金方式溢价认购。认购新增注册资本时,溢价部分被列入中新力合的资本公积金,SVB入股的股份占30%。
无独有偶,同样是这两家外资机构,在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珠三角也有布点。
2007年8月24日,美国硅谷银行、美国NEA投资基金合伙人朱敏和深圳市九策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深圳硅银担保投资有限公司,开拓中国的融资服务、VC服务市场等。
“之前,为规避风险,硅谷银行从不进行直接投资美国之外的风险投资市场。”这种借道本土金融服务机构的模式,被这批入境的金融服务公司普遍采用。
由此,这些初始以FDI项目落地的机构,以上海为总部,纷纷通过与“硅谷银行”类似的模式,通过与国内机构合资,潜入境内各大领域,FDI项目下降与资金增长的背离由此产生。
根据上海市商务委公布的数据,今年7月,上海签订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206项,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2.8%,不过,合同实际到位金额9.1亿美元,增长了0.9%。
不仅如此,这些链条开始了延伸。
硅谷银行占持股达30%的中新力合与杨浦区合作,推出了“创智天地NO.1”集合信托债权基金,该金融产品整合了银行、担保、风险投资、信托、社会资金等资源。
在这五个角色中,硅谷银行的资金实际上以各种形式渗透了三个角色——银行、担保、风险投资。
在这个模式中,政府、硅谷银行、担保公司承担了保底资金的作用,包含引入硅谷银行资金的债权式基金,向企业发行。首期,这种模式进场的资金规模为5000万元,贷款期限为2年,单笔贷款额度为50万元-1000万元,年利率为7%。